我明天飞,但飞去哪儿呢?
我明天飞
朋友们,这是周末推荐第85期。本期推荐的短片《我明天飞》是一部用影像、声音和语言,探讨女性青年危机的短篇散文电影。希望片中所触及的有关文化的离散和日常的无序,对你也有所启发,周末愉快。
本期主题
#散文电影
2018年夏天,一位25岁的旅美电影工作者结束了研究生学业的第一年,回到台北过暑假。在离开台北前,她见了思念已久的朋友们,却发现所有人都已笔直向前,只有自己被局限于两个国度、两种语言之间,这一危机给她带来无力与挫折感。
《我明天飞》拍摄完成于2018年,但直到2020年新冠病毒肆虐全球后,这部短片才进入剪辑与后期创作阶段。疫情封城期间,导演吴贞仪被困在美国费城的居所。旅居海外,除了文化难以适应,也有精神层面上的冲击,再加上封城后无形中带来的禁锢感,层层压力堆叠,让人喘不过气来。
导演将切身的孤寂感与生命中其他经验相连结——例如身处学院体制内的适应障碍,对人性的失望,以及对亲密关系的悲观等等。纵使镜头捕捉着远在家乡她所挚爱的人们,对方却无法即时回应叙事者“我”的呼唤,所有的对话最终都化为一段段独白,让短片中的“我”显得更加孤立无援。在以第一人称视角叙述这一生命经验的过程中,“我”企图从回忆中召唤文学与影像作品,如溺水呼救般攀着前人的语言游往“生”之海岸,最终得以上岸,飞离险境。
导演吴贞仪是一位视觉艺术家,现居美国费城。她自述是一个在学习中才开始慢慢了解自己的人,从小时候喜欢读小说一直到大学就读中文系,她都沉迷于文字的表达。在进入大学深入接触剧场和电影后,她慢慢地看到其他媒介表达的可能性,并进入天普大学完成了电影 MFA 的学习。在她的作品里时常能看到文学、电影与媒体艺术领域的重叠交织。
“对我来说,创作者应该要以概念跟想传达的信息为优先考量,再去选择适合的创作媒介。正因为如此,我后来才意识到自己想做的是一个跨领域创作者,我想表达的内容会很大程度地影响到我要怎么说这件事,而每一次我所做的尝试都让我看到自己的局限和可能性,这对我来说是一种享受。”
《我明天飞》是贞仪第一次尝试将自己的写作放进影像作品里。大部分的文字源自于她的日记内容,夹杂着与朋友们的虚构对话。音轨里原本包含了贞仪的旁白,但几经考虑后被拿掉了;声音素材全部是来自台北的声音——公车、捷运站、医院、餐厅——对远渡重洋的贞仪来说这些声音就意味着家。
当被问及本片为何选择黑白色调叙述,贞仪解释道她在创作插画和动画时其实很爱用色彩强烈的颜色,对黑白的偏执仅限于电影或录像,而就拍摄人像而言,黑白更能显现一个人的本色还有神态。影片中的情感隐秘而复杂,但意外的是贞仪表示剪辑时没有做过多思考,“就是顺着文字的情绪去剪——可能这里要留点空间呼吸,这里要收尾准备转场等等,其实和我在写作时的思考模式很像。”
疫情暴发之后,贞仪和两位生活在纽约和伦敦的年轻艺术家合作了一支纪录片,目前还在拍摄与剪辑阶段。这部新片聚焦于海外艺术留学生如何以创作思考疫情,预计在2022年中期会举办一场线下现场表演,贞仪会以《我明天飞》为原型将它发展成行为艺术,并将现场拍摄下来收录在纪录片里。
🕙✉️🕙
来聊
你会用文字/影像记录你的生活吗?
撰文 / 一飞
编辑 / 苦丁茶
排版 / 园子
NOWNESS
更多「周末推荐」